妳有沒有想過,科幻電影中形狀各樣的太空飛船在宇宙穿梭,外形酷炫,尾部噴著絢爛的火焰。雖然形態各異,但是都擺脫不了現有飛行器的影子,那麼問題來了,這些飛船外形真的科學嗎?
人們對宇宙飛船的概念,基本都來源于科幻電影。藝術源于生活,這些飛船雖然目前的科技還不足以創造出來,但是都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可能實現嗎?
赫爾墨斯號地火往返飛船出自《火星救援》,這個宇宙飛船,從形狀上來說,基本接近我們的人造衛星。長條狀,采用等離子引擎,加速時間比較長,推力不大,但是借助引力彈弓,和長時間的推力運行,可以達到非常恐怖的飛行速度。從形狀的設計包括影片的定位,并不是很夸張的宇宙飛船,總體上比較貼合科技發展的方向。
這是電影《獨立日》里面的外星飛船,涉及到外星科技,導演和編劇明顯就比較放飛自我了。整個飛船像一塊大鐵餅,沒有外露的引擎發動機,沒有噴射口,但是可以在外太空,大氣層,海洋里自由運動,還可以懸停在半空中。這麼匪夷所思的飛行器,真的有實現的可能嗎?難道這只是編劇的腦洞?其實并不是完全沒有依據。
根據蘇聯科學家提出的文明等級,文明可分為三個等級:類型I :該文明是行星能源的主人,這意味著他們可以主宰整個世界能源的總和。類型II :該文明能夠收集整個恒星系統的能源。類型III :該文明可以利用銀河系系統的能源而為其所用。從這個角度出發的話,就合理多了,就像古人完全不能理解我們的太陽能充電板一樣。
這個帶著三個棒子的圓碟子,就是星際迷航里的飛船了。長度為225米,寬度為135.8米,高度為33.3米,質量為80,000噸,能搭乘船員83人。裝備武器有2門固定相位炮,3管氘核空間魚雷/光子魚雷發射器,等離子炮和脈沖相位炮。有著艦體的極化防御。科幻效果拉滿了,基本滿足了人們對宇宙飛船的幻想,看起來也十分科學,整體接近流線型,阻力小,有噴射火焰的推進器。這似乎就是我們前進的方向了,但是科學和科幻相差僅僅一個字,結果確實天差地別了,那真正合理的飛船該是什麼樣子的呢?
人類邁向宇宙是必然的,宇宙飛船將是我們重要的飛行工具。那什麼樣的宇宙飛船什麼樣才是最科學的呢?
宇宙飛船最重要的用途就是用于跨越星球的運輸甚至跨越星際的運輸。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地球上所有的飛行器都是不合格的。當然這里就有人疑問了,現在流線型的飛機飛行器,不是最適合飛行的嗎?阻力最小啊。然而宇宙是真空地帶,飛船是不是流線型,那是毫無意義的。但是,是個飛船總是要有個形狀的吧。
做成正方體?這似乎是個不錯的建議。可以將空間最有效的利用,畢竟作為跨越星球甚至星系的存在,必然需要極其龐大的體積來儲存燃料物資,還有大量的人員、武器等等。至于降落到星球上?大可不必,巨大的體積受到引力的影響,再次飛出星球需要的能量太過龐大,只需要派出小型流線型飛船來采集物質補充就足夠了。
然而在宇宙中飛行,而且體積質量足夠龐大的情況下,我們就必須考慮自身引力的問題了。如果是正方體的話,表面各處到中心點的距離是不一樣的。菱角處的引力比平面的引力要小,這樣的話飛船的穩定性就沒有了保障。而最合適的形狀就是球形了,既有穩定的結構,又有足夠的空間,就像所有的星球一樣,在龐大的體積和質量下,他們保持著最好的穩定性。那我們人類什麼時候可以真正地踏足太空呢?這一天不遠,而且種花家已經有了概念。
太空戰機科幻感十足,可這只是影視作品里的外形,真要是發生外星文明入侵,我們的各種花式宇宙飛船擋得住嗎?這就不得不提一下南天門計劃了。
如果有外星生命發現地球,他們會怎麼做?如果可以跨越宇宙造訪地球,那可以肯定的是,他們的科技遠遠高于我們。就像當初發現北美大陸的歐洲人一樣,他們面對印第安人時,第一反應是掠奪和殖民。現如今,漂亮國幸存的土著都在深山,在馬路上橫行的都是「美國人」。這時候,我們需要有自己的力量來保護自己。那我們有這樣的力量嗎?也許南天門計劃可以給妳答案。
科幻的戰機,神秘地「高達」,震撼的空天航母,在2050年完成計劃,長達30年的戰略布局。目前我們已知的是,這個計劃被稱為「南天門計劃」,
相當于是把航母移到了大氣層之外,由大型空載機平台充當航母的角色,配備無人戰斗機,戰術機器人等構成全球性的戰略防衛體系。此外所搭載的武器,都是有著極強的殺傷力。動力則是依靠兩組超大型的核聚變反應堆。有人問,這個計劃是用來干嘛的,根據計劃中的設想,是用來對抗外星文明入侵的,其中這是真是假,到現在還沒有定論,但是種花家的特色之一,就是把科幻變成科學然后再實現,也不知道太平洋對岸的老美會咋想。
之前漂亮國提出電磁炮的概念,欺騙了蘇聯乃至全世界,結果蘇聯一倒台,他們就立馬停止這項研究,并且表示電磁炮只存在于理論中,沒有實踐可能性。結果,種花家反手就是一個電磁炮試射打臉。所以個人認為,南天門計劃已經有了雛形,沒準在2050年,我們就能見到它。到時候哪怕真的出現外星飛船入侵,我們也不必太驚慌。
好了,今天就到這里,生活很美好,感謝有妳們,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