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需要130萬。尋找300位朋友,每個人借我4000元,多了拒收,少了也拒收。」
「按照目前的薪水,不過度影響生活的情況下,我每個月可以還5個人,我需要還5年,這當中不排除工資不斷上升以后,我會加快還款的速度。」
2015年6月14日晚上,張海林發了這樣一條動態,朋友看到后急忙聯系她讓她刪掉。
「這樣太像一個騙子了。」
在張海林發的那條借錢朋友圈中,她甚至沒有怎麼介紹自己,只說:
「信任我這個27歲姑娘人品和性格的人,給我一份幫助。此后數月經年,我做一個感恩的人。」
9分鐘后,第一筆借款轉賬到了張海林的賬戶中。
這像是敲開了這場看上去匪夷所思的借款行動:對話框不斷彈出新的轉賬消息,以及無數好友申請……
130萬借款,一夜之間全部籌集完成。
01▼
禍不單行,卻沒想過逃
張海林不是什麼特別的人。
27歲,一枚普通打工族。在發那條動態前,她正經受著人生最黑暗絕望的時刻:
兩個月前,張海林母親突發腦病住院治療,生命垂危;
兩個月后,開卡車的父親撞到了別人,傷勢嚴重。
張海林的父親焦急慌張,卻也沒敢跟病重的妻子說這件事。
張海林掛斷父親電話后,馬上給自己的律師朋友打電話咨詢解決方案,又和傷者家屬協商調解,最后認定需要130萬才能擺平這件事。
作為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農村家庭,父親是卡車司機,母親則是跟車的,1 30萬這個數額即便是砸鍋賣鐵也湊不出來。
弟弟打電話說,要不全家都出去躲債吧?張海林將他罵了一頓。
最后弟弟甩下一句,「你根本不知道家里的情況」,掛斷了電話。
張海林獨立要強,與父母保持著傳統式內斂,又稍顯疏遠的情感聯結。
在外工作后,她很少和家人打電話,家里具體情況的確像弟弟所說,不是一清二楚,但她清楚的是:
不可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爸爸坐牢;
不可能一逃了之,不管還躺在醫院的傷者。
她骨子里有份責任感,不僅是對自己的家庭,還包括人生中所有應當承擔的責任。
02▼
向300人借錢,確保還得上
花了15分鐘時間,張海林寫下一封《此后數月經年,我做一個感恩的人》,發在了自己的朋友圈中,沒提前跟任何朋友說。
她將130萬拆分成300份,向每個人只借4000,多的不要。
有朋友看到勸她刪掉,說這像是一種打著情感牌的新型騙局。
也有朋友看到主動說,你這樣讓自己壓力太大了,我可以借你幾萬。
張海林一一謝絕了這些好意和關心。
她清楚地知道,人生在世,每個人都不容易。
一個人出了大事,身邊的親朋好友都會陷入困境中。
不幫,顯得沒情義;幫忙,那到什麼時候才是個頭。
一次性朝一個人借好幾萬,如果人家后邊遇到困難急需用錢,自己一下還不上,又怎麼辦?
借錢,幾乎能排在大多數人人生中「難以啟齒事件」的名單里,但她仍然希望自己盡可能處理得妥當。
讓借款者不感到為難,不必為此犧牲他們的正常生活,也不讓自己深陷債務壓力之中。
4000塊錢,對于大多數借款方來說,不是一個會對生活造成巨大影響的金額。
而對張海林來說,這種方式能讓她掌控還錢進展:
一共300個債主,每個月還5個人,共5000元,1年還60人,5年還完。
03▼
借款者:我想看看世界還有沒有信任
這場「借錢行動」,無疑是令人匪夷所思的。
然而微信不停彈出的轉賬對話框和好友申請,宣告著她的成功。
第一個給張海林轉賬的人,是剛認識不久的朋友,張海林給她編號:001。
隨后她按著順序,一個個給那些轉賬過來的微信好友編上序號:001——300。
說是好友,不太貼切。
因為給她轉賬的大部分人,其實都是陌生人。
朋友們自發轉發那篇文章到朋友圈,善意突破一道道社交圈層,涌向張海林。
一個還未畢業的學生,把自己做家教賺的錢拿了一半出來,還不忘寬慰她:這個月底我的兼職工資就會發了,不要擔心。
一個陌生人給她直接轉去20000塊錢,他說:就當交5個朋友好了。
張海林踐行自己定下的原則,仍然只收了4000塊錢。
并非所有的借款人都手頭寬裕,能瀟灑說出「你可以不急著還」或「你還不還我都沒事」這種話。
有位創業者也轉去錢,并坦言自己在創業中不算富裕,希望還款的時候盡量將他往前排。
張海林表示明白,并發去一個擁抱的表情。
這樣的4000塊錢,在某種程度上顯出了更重的分量。
對于這樣的借款人,她會再打一個標簽,提醒自己在還錢時將他們放在前面。
大多數借款者同張海林只有兩次交流,一次是他們借錢的時候,一次是她還錢的時候。
其中有位是做環保義工的姐姐,卻經常主動找張海林聊天。
張海林猜想,對方這樣做是不是有經濟壓力。
她問那個姐姐,還款的時候需不需要將她排到前面。
卻不曾想,對方只是擔心她壓力太大,所以才經常找她聊天鼓勵她,還問她要不要做一些兼職,她可以提供幫助。
在最后,姐姐說道:
「雖然我們曾經不認識,也有朋友當初勸我不要借,但是我還是想證明一次,看看世上有沒有可以信任的事情……」
04▼
300份信任:清白之年
5年還錢計劃,看似輕松,其實也并不容易。
作為一個普通的,漂泊在大城市的打工人,張海林一直面臨著工作壓力與精神孤獨。
剛到北京工作的時候,她住在月租300塊錢的房子里,一百一十多平的房子被隔成11個房間,張海林的房間編號為7號。
將湊齊的130萬轉給父親后,這筆債務便正式地壓在了這個27歲的女孩身上。
然而第二年,張海林的母親再次發病,癱在床上不能自理,現實的巨浪又一次毫不留情地撲向她。
但即便如此,張海林也沒想過逃脫這筆債務,反倒將它作為應當達到的收入標準。
其實,張海林那條朋友圈,完全可以改寫一些詞,比如將「借錢」改為「捐款」。
在一個采訪中,主持人也說:「這很常見」。
但她告訴主持人,自己在做公益的時候見過太多困難的人,他們的艱難甚至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
她認為自己還有能力掙錢,不能拿著公眾捐款去填補自己家庭的意外事故——這對張海林來說,是一個「常識」。
此后幾年里,她如同上了發條的機器,拼命工作,不敢停下來。
但即使已經在最大限度地工作賺錢,債務和生活壓力仍然隨時隨地壓在張海林心中。
她覺得太難了,壓力大到每次洗澡的時候都忍不住大哭,
但哭過之后,她還是迅速收拾崩潰的情緒,重新面對現實。
原定的5年還款計劃,在張海林咬牙拼命工作下,不到4年便完成了。
在漫長的還款期限中,有些借款方早已忘了還有這件事,非要看了借款記錄才愿意收下還款;
還有一些已經同張海林失去了好友關系,她便在好友申請中寫下詳細的情況說明,把人加回來,把錢還回去。
還有幾位借款人的聯系方式,張海林怎麼都找不到了,她只好把那幾筆還款捐給了慈善機構。
還完最后一筆借款時,張海林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平靜。
那天晚上八九點,下班回家的路上,她走得很慢,耳機里一直放著樸樹的《清白之年》。
大風吹來了/我們隨風飄蕩
在風塵中遺忘的清白臉龐
此生多寒涼/此生越重洋
輕描時光漫長低唱語焉不詳
一曲終了,夜晚的梧桐搖曳不止,暖黃的燈光依舊照著前路,和路上的行人。
回望這一路,何其幸運。
有300位陌生人捧著赤子之心相隨,有她自己始終如一的堅韌、清白、坦蕩。
人海茫茫,迷霧重重,這世間仍有善意和愛,刺破這無邊黑夜,讓我們看見彼此清澈的目光